资料篇 关于东欧的背景,以及汉对西域的控制_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
笔趣阁 > 剑与魔法与东方帝国 > 资料篇 关于东欧的背景,以及汉对西域的控制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资料篇 关于东欧的背景,以及汉对西域的控制

  有几个地方,正文中不太好表达。因为太长了,作者的话那部分放不下。在这里单独写一下,解释几个问题。

  首先关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问题,在不同地方的区别是很大的。

  汉朝的农民经常主动外出,做生意或者打工。被郡县拉着去服役也是常有的事。但欧洲的农奴是真·农奴,定义就是束缚在土地上的。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。

  而且东欧西欧差别也很大。东欧落后得更多。

  东欧的发展非常缓慢,封建化持续的时间也很久。到十五、十六世纪,西欧的农奴制已经渐渐解体了,而东欧大多数地方,16世纪才开始形成。(这个时间段属于欧洲近代史,村姑阿贞已经被烧了百来年了……)

  马克思称之为“再版农奴制”。不过实际上东德意志的部分地区才算是复兴,在波兰是“加强”,更落后的地方干脆是“新生”(《东欧“再版农奴制”庄园经济的性质问题》)

  其他东欧地区其实是“再版”了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农奴制——因为他们自己,本来还没发展到中世纪水平。(《关于东欧“再版农奴制”的几个问题》)

  我们习惯说“欧洲”,但欧洲不同地区,语言、文字、国家组织,差别非常明显。

  法国人有一个权威很高的国王,也有一个共同认知,起码让娜这种小地主家庭的人是了解这些的。但在东欧,以波兰为例,12世纪上半页的时候,早期国家就散架了……

  南边的基辅罗斯其实还不如他,早早就瓦解掉了。

  很长一段世纪,那里并没有哪怕名义上统一的王国,只有一个泛泛的地理概念。王国的边界在哪,领主们自己都不一定讲得清。因为不止封建主在各行其是,外来势力也一直在渗透。

  前面乌尼亚番外里,几个当地领主,有一个就是帝国来的冒险家贵族。这种其实是东欧常态……

  现实历史中,波兰人是从核心区开始渐渐统一各领地,最后波兰——立陶宛在坦能堡击败了条顿骑士团,算是正式成型。

  而书里的情况比现实东欧还惨。

  因为书里的帝国,其实是个罗马神罗混合体,实力和正统性都比历史高,一盘散沙的乌尼亚领主和城市,从名义和力量上,都没法抵抗他们的控制。前面的章节也写过,连作为前哨的骑士团都一直存在着,还能对当地进行管辖干涉。

  如果主角在巴里希之类的地方搞这一套,会难很多,因为当地贵族和上层民众明白自己是哪个王国的(至少名义上)。但他们现在所处的地方,本来就很久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国王和王国了。内外贵族们也不见得想让它有,而普通人是真不一定知道,自己究竟属于哪边的。

  (另,书里把罗斯人丢北边去了,也加强了些。其实历史上他们的水平,怎么说呢……他们直到16世纪,才有第一座石质城墙。之前全员木头寨子……)

  此外,语言的方面也能看出来。

  比如在法国。法语的形成很早,它源于拉丁语,底蕴其实很厚实。9世纪的时候,法语就出现在官方文书上了。

  虽然法国各地的语言种类一样非常多,一直到大革命前夕,法语本质还是巴黎语,但他确实有官方确认的优势地位,而且作为高层通用的语言来使用。

  (当然要是再讨论巴黎之外是不是法国这类话题,就得扯远了233)

  当年贞德从村子里出发,一直到见了国王,都不需要翻译。说明至少小地主以上的阶层中,是没有太多语言障碍的。

  而审判贞德的时候,巴黎大学审定了一系列罪行。其中有一条,是贞德先前说天使们对她说法语,而不是英语,她认为天使站在法国人一边。而教会认定这是占卜迷信(superstitiousdivination)。

  (迷信是贞德的主要罪名之一。她还有预言之类的事迹,也被教会认定为迷信。)

  罪名之类的另说,但当时存在英语和法语的区别显然是上层的共同认识了。

  然而东欧是另一种情况。

  以波兰为例,中世纪的当地人,使用拉丁语、捷克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、古白俄罗斯语,俄罗斯语等等,14世纪才有书面的文字。标准的波兰语到16世纪才出现,这已经比西欧晚太多了,是近代的概念了。

  (而且出现之后还又衰落过一次。因为波兰又亡了……)

  所以主角的那些政策,其实没多少阻力——之前这些地方连封建农奴制都没成熟,就是些非常原始的乡村公社。

  当地的普通人,能理解领主和领地的概念就不错了,还指望他们理解国家和民族……

  其次,汉代对西域的统治。

  我们可以举一个案例,就是现在新疆民丰尼雅遗址。

  在汉代,这里是西域的精绝国。

  精绝国很小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记载,这里到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,在都护府治所以南二千七百二十三里。有480户,3360个人。

  这个遗址也确实很小,就是个普通聚落,连围墙都没有。

  这个地方出土了一批汉代简牍,我们能看出这些内容(《流沙坠简补遗》):

  1.国王在简牍上自称“汉精绝王”

  2.有一批汉字简牍,是“臣”、“大王”、“夫人春君”、“且末夫人”等人相互问候的。

  比如这类:臣承德叩头,谨以玫瑰一,再拜致问大王;

  君华谨以琅玕一,致问且末夫人;

  诸如此类

  而这些简牍的形制,和长沙王陵出土的简牍都是一致的。

  3.当地出土了一枚“司禾府印”印章

  4.当地有一批记录人员的简牍

  例如:卅,中人,黑色,大目,有髭须;

  异,年五十六,一名奴,发髭仓白色,著布袴褶,○履;

  这和中原记录户口是一样的。

  5.有一批简牍,是西域长史下达的逮捕犯人的命令。

  6.当地也出土了《仓颉篇》,内容和全国各地都一样。(这个是全国通用的识字课本。)

  7.当地还有大量写着汉字的布帛出土。最有名的一个就是“五星出东方利中国”护臂。

  8.遗址里有大量五铢钱。

  (不过也不止五铢钱,当地人手里连希腊德拉克马都有。有些封泥上的印章是很平常的汉字官职名,有些印章图案是宙斯……)

  现在已知的是精绝国已经有了档案文书体系,也有专人保管。不过他们的制度不太一样。从简文看,除了国王,还有执政官职务。(虽然那里就这么点人,但确实有这种划分。)

  执政官和西域管理机构(长史,还有鄯善都尉等处)也有文书往来,具体是怎么管理的还不太清楚。

  从以上这些,大概能看出这个偏远地区的统治情况了。另外,西域也有汉代冶铁遗址出土,而且变成了中原特有的高炉炼铁技术。有人认为它们也是铁官系统的一部分,不过这个暂时没法确定。(那边冶铁的规模很大,而且这种行业本来就是对人力组织和技术要求非常高的,不是几个逃亡工匠能做到的,所以确实难说。)

  PS:部分发现的遗址和铁官对应列表。

  (姑且大概看下。另外汉朝人命名的时候就是这么一二三四排的……)

  只能说以中原缺矿的程度,也不算太意外。

  龟兹那个遗址,就是建国后找矿的时候,把古人的矿找出来了——很多矿都是古人挖过的。

  当然铁矿还好点,铜矿有些都是从商朝挖到现在了……

  PS2:战国到汉朝,地下掘矿已经成熟了。汉朝的铜矿能挖到地面以下60米,水面以下23米。都是缺铜硬逼出来的……

  还有一点,关于领土的问题。

  汉朝人显然是有边界意识,明白领土范围的。

  《汉书》里的原文:

  提封田一万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顷,其一万万二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八十九顷,邑居道路,山川林泽,群不可垦,其三千二百二十九万九百四十七顷,可垦不可垦,定垦田八百二十七万五百三十六顷。

  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,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四千九百七十八。汉极盛矣。

  (全部疆域内的土地共有1亿4513万6()405顷,其中不可开垦的1亿0252万888()9顷;可开垦但未开垦的3229万0947顷;确定开垦的田地有827万0536顷。

  人口有1223万3062户,5959万4978人。汉朝达到了极盛。)

  从这些能看出,当时的人不止对疆域面积做了调查,还进行了区分。

  折算成现在的单位,国土总面积约669万0700平方公里,不可耕作的土地472万4600平方公里,可垦未垦的土地148万8000平方公里,已经开垦的38万1100平方公里。(何炳棣)

  对这些数字的评价,我就不献丑了,直接贴结论吧。

  (《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》,何炳棣)

  另外,虽然这里黑了罗马一把,但罗马其实还算好的,至少现代人能估计下相关数据。帕提亚和贵霜属于估计都不好下手的……

  和贵霜人口相关的数据可能也就《汉书·西域传》里面大月氏的那一条了。很可能是当时汉使估算出的记录。

  至于汉使为什么跑去调查记录大月氏的人口户口……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。

  (当然,也能看出来,汉朝的土地是很悲催的,不可耕种的就占了七成……)

  关于人口调查的评价,也直接贴结论吧。我吹都吹不好的(悲)

  (这一段是《中国人口发展史》第一章第五节的总结)

  (再重复下吧,很多方面真的不是线性发展的。)

  其次,古人并不是没有明确的边境概念。

  因为边都没有的话是没法算面积的,尤其这种都精确到个位数了。

  而西域是个很广阔的概念,按汉书的归类,一直到条支都是西域。

  这其中哪些是疆域范围,哪些不是,汉朝人是加以区分的。《西域传》里那些不归都护管辖的国家会特地标出来。类似这种:

  “乌弋山离国,王去长安万二千二百里。不属都护。”、“安息国……不属都护。”、“大月氏国……不属都护。”

  至于说当地有国王和原本的机构,要考虑时代因素。毕竟汉朝自己取消各王国、侯国自主任命官吏的权力,也是汉景帝后期的事情了。

  但汉朝人确实丈量、统计过当地的面积,也记录了西域各个地区的人口。

  当时汉朝控制的中原面积有四百多万平方公里,剩下二百万正好就是西域的面积。也就是说,不去丈量西域土地面积的话,是得不到六百多万这个数字的。

  而汉书里,西域各国的人口户口数字,一样精确到个位数。

  (也别指望当地人自己调查再给你报上来。中亚的当地人就没有户口统计的传统。整个中亚到印度,记录缺失都极其严重,连到底有几个国王都得全靠中国文献和钱币考古推。国王都数不清还数老百姓……

  希腊人比这些人先进不少,但他们也不是这么统计的。他们的原始统计数据都是能上战场的人数、重装步兵的人数、参加奥运会的人数这样。

  像这种一户里男女老少全算进去的,算是很明显的中原特色……)

  作为实际对比,“不属都护”的大月氏国,人口数量就明显粗略很多(户十万,口四十万)。

  这种应该就是因为,汉朝无法对大月氏国进行深入的户口登记和调查,只能大体估测,导致大月氏国的人口数字精确程度,远不如疆域内小国。

  网上有汉朝对西域是羁縻的说法,但在当时的语境里,用了“羁縻”这个词的是康居。而史料里明确记录过,康居是不属都护的。

  汉朝人并不把这个羁縻国当做疆域范围看待。

  另外羁縻国的自主程度很高——比如这个康居,它同时还是匈奴的羁縻国……

  可见,无论以当时人自己的想法,还是实际控制力度,西域都是毫无疑问是本土疆域内的,并不是附庸国或者羁縻国——羁縻国另有人。

  文中主角等人的思维,也是基于这种方式的。

  当然,也确实存在过渡性质的地区。比如有个难兜国,资料也比较详细,但它是罽宾的属国。

  而罽宾国“不属都护”,“户口胜兵多,大国也”。所以这个地方估计还不好说。

  (罽宾国和汉朝打过交道。大体上说,就是国王数次杀汉使,于是汉朝派了专业汉使过去。这时候老国王已经死了,新国王想故伎重演,结果被专业汉使干掉了。

  可见汉使杀国王是不分辖区内、辖区外的。

  话说回来,匈奴使者能一路摆架子到安息,汉使这样也不意外吧。)

  总之,从这些,就能看出汉对西域的管辖力度了。

  写这么多,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,经常见到有人说西域那种地方是附庸国不算本土。

  这种观点细想起来,其实很有问题。

  因为按同样的标准,可以说大革命之前法国本土只有巴黎。

  然而前者就是有人信,后者大家都觉得是开玩笑。虽然西汉比法国大革命早了两千年了,但套用的标准的严格程度却是反过来的。这就很奇怪了。

  这次就先写到这儿吧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ka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ka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